科技计划_国史网
发布时间:2024-06-25 21:41:32

  凯时app官网首页为了具体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任务与目标,中国政府还在对国民经济和具有重大意义的特定关键科学技术领域,实施科技发展的专项计划。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政府先后推出了多项科技计划,旨在跟踪世界科技的最新进展,促进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并推动科学技术成果从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这项计划是要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带有方向性、关键性和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农业、电子信息、能源、交通、材料、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领域。

  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六五”计划到“九五”计划期间,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先后安排了534个科技攻关重点项目,总经费投入379亿元人民币,获得专利2434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033.7亿元人民币。

  仅在“九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就安排了251个项目、5100多个专题,中央财政支持52.5亿元,地方配套和承担单位自筹资金177.3亿元,组织1000多个科研院所、700多所大学、5400多个专业的7万多名科技人员参与其中,共取得成果2万多项,国内外专利1300多项,建立了4500多个试验示范基地,培养具有生产经验和研究开发能力的人才近20000人,累计创造综合经济效益4300多亿元人民币,直接经济效益950多亿元。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继续坚持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出发,以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解决社会公益性重大技术问题为主攻方向,通过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引进技术的创新、高新技术的应用及产业化,为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可持续发展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技术支撑。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写信给国家,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中国高技术的建议。这封信得到了的高度重视,他亲自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经过广泛、全面和极为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中国政府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从此,中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计划因为是基于1986年3月提出的建议,故以“863”命名。从那时起,“863”在中国的新闻媒体上频频出现,成为中国进入高技术领域的一个划时代的符号。

  “863计划”总体目标是:集中少部分精干力量,在所选的高技术领域,瞄准世界前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带动相关领域科学技术进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水平技术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准备条件,为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初中国经济和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

  15年中,该计划共获国内外专利2000多项,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4万多名科研人员、200多个科研院所和100多所高校参与了“863计划”的实施。

  通过实施“863计划”,中国培育了一批高技术产业生长点,不仅极大地带动了中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传统产业的改造提供了高技术支撑。

  在“863计划”的运行过程中,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能是宏观调控和为科研工作服务,科研的大方向由科学家商讨后确定,具体项目也由专家组共同决定。

  “十五”(2001—2005)期间,“863计划”以鼓励创新、国家目标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信息技术、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资源环境技术等8个领域的若干个主题和重大专项进行部署,计划完成以下重点任务:攻克支撑中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技术;发展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生物、农业及医药关键技术;掌握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关键技术;突破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资源、环保和能源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