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雨果奖最终获奖名单将于8月11日公布,刘慈欣《三体Ⅲ:死神永生》最大的竞争对手恐怕就是美国科幻作家查理·简·安德斯的《天空中所有的鸟儿》——正是这部作品,令她捧得2016年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的殊荣。
在安德斯看来,科幻作品能唤起读者对科学的热情,她推荐了以下10部科幻作品,作品中的科学家都以正面形象出现,是拯危济困甚至挽救地球命运的英雄。事实上,凯发K8一触即发很多科学家就是因为儿时阅读科幻作品而受到感染,后来才走上追求科学的道路。
这部发表于1999年的作品描写了两拨假想的密码破译高手,第一拨活跃于二战期间,包括大名鼎鼎的阿兰·图灵;第二拨活跃于20世纪90年代k8凯发,他们建立了地下数据港,最终目的是帮助那些可能成为种族灭绝目标的群体自卫求生存。
小说主要情节是,研究外太空生命和地外文明的美女科学家发现了一组从宇宙中心织女星发来的神秘信号源,破解信号后发现,这是一个能够到达外星球的飞行器设计图。全世界的科学家组成了一个五人探险小组,邀请中国在内的五国科学家作为地球使者,对宇宙智慧的中心进行探访。小说栩栩如生地描写了这次接收消息、制作机器、穿梭黑洞飞抵外星系冒险探访的全部过程。
这部长篇小说1997年曾获雨果奖提名。它和多数科幻小说的题材不同,以描写日常生活为主,却极具哲思。书中具有科学特征的事物只有一样:结果无法预知的“混沌”系统。小说主人公桑德拉女士是一名科学家,以“时尚”为研究对象。透过故事中纷乱复杂的诸多线索,我们跟随主人公探索的脚步,最后才发现,类似于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所谓的“领头羊”因素是引起混沌事件的导火索。
《2312》假想了距今300年后的世界:太阳系各行星成为拥有高度文明的人类定居点。量子计算机普遍应用,各行星城市已极度智能化,个人生活也与“酷立方”——一种高度集成的微型量子计算机——紧密相连。面对反叛的人工智能,来自水星、土星和星际调查局的男女主角联手找出幕后黑手……该书获得2012年星云奖年度最佳长篇小说奖,以对未来世界的宏大架构著称。在这部作品中,科学家的角色绝对是超级英雄。
在《一无所有》中,一位科学家建立了一种关于同时性原理的新物理学,基于这个原理,人们发明了一种新仪器,可以在不同时空之间进行瞬间通信。在科研的同时,这位科学家挣扎于两个世界之间:一个是无政府主义的星球k8凯发,一个是资本主义的地球。故事体现了勒古恩对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思考。人类应该往何处去?书中没有、也不可能提供明确答案。
美国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毕业于布朗大学计算机专业,之后从事软件行业。他迄今写了十几部中短篇小说,囊括了星云奖、雨果奖、坎贝尔奖在内的几乎所有科幻小说界重量级奖项。《软件体的生命周期》讲的是,一群人工智能“培训师”如何将数字实体从小培育到大——难点在于,不仅要使这些实体具有智能,而且要真的像培养孩子一样培养他们,像照顾动物一样照顾他们。小说以此展开,探讨了人工智能发展牵扯到的技术、道德、情感、认知、法律与伦理方面的问题。
小说出版于1984年,讲的是科学家们创造了一种能够控制时空的设备,能够飞行到另一个类似地球的行星去。在那颗行星上,物体不会逐渐被磨损,而是越来越坚固。书中人物丹尼斯·纽尔解开了发生这一反常事件的秘密。
《龙的自然史》是“伊莎贝拉幻想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博物学家伊莎贝拉到处旅行,研究传说中的超自然怪兽——龙。一方面,她在龙类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发现,另一方面,科学知识也帮助她和团队摆脱了一次次困境。
《麻雀》发表于1996年,是作者的第一部小说。甫一出版,就获得克拉克奖等多个奖项。 故事讲的是一群耶稣会会士发现了来自外星的信号,他们像《接触》中的美女科学家一样,勇敢地去接触外星智能生物。在此过程中,他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结果发现,语言学知识同物理学知识同等重要。
这个有趣的故事发表于1997年,说的是科学家们制造出了人工黑洞,一位科学家爱上了这个名叫“缺乏”的黑洞。书中不仅交代了黑洞是怎么回事,还交代了为什么这个黑洞只吞噬某些东西。